震相走时的计算
文章目录
震相走时的计算是地震学的基本问题之一。
目前,计算一维分层模型下的震相走时,主要使用两个程序包:ttimes 和 TauP。 ttimes 相对来说有些古老,所以多数情况下更推荐使用 TauP。但 TauP 不支持 PKPab、 PKPbc 这种震相名,所以偶尔可能还是需要使用 ttimes。
ttimes 和 TauP 都是根据 Buland and Chapman(BSSA,1983)提出的理论框架来实现的, 本文是对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的简单总结。
提出问题
给定一维水平分层模型,若震源位于地表,要求计算某一震相(如 P 波)在特定震中距 (如 50 度)处的震相走时。
说明:
- 球状分层模型和水平分层模型下的理论公式基本相同,只是个别变量需要做 简单替换,这里用更简单的水平分层模型;
- 震源位于地表或地下,只会影响到积分的上下限,这里为了简化,将震源放在地表;
- 这里以简单的 P 波为例,理论上是可以算各种复杂路径的震相的;
基本公式
对于一个速度仅是深度的函数的一维分层速度模型 $v(z)$,其慢度为
$$u(z) = \frac{1}{v(z)}$$
定义射线参数(即水平慢度)为
$$p = \frac{\sin(i(z))}{v(z)}$$
其中 $i(z)$ 是射线与垂直方向的夹角。垂直慢度为
$$\eta(p, z) = (u^2(z)-p^2)^{\frac{1}{2}}$$
在做了如上定义后,对于从地表发出的任意一条射线参数为 $p$ 的射线,即可计算出 该射线所对应的走时和震中距 (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, Peter Shearer, 公式 4.31-4.32 及之间的推导):
$$T(p) = 2\int_0^{z_p} \frac{u^2(z)}{\eta} dz$$
$$X(p) = 2p\int_0^{z_p}\frac{dz}{\eta}$$
其中 $z_p$ 是射线的反转点(turning point)的深度。
另一个重要的公式是:
$$p = \frac{dT}{dX}$$
基本解法
有了上面的几个公式,基本就可以有一个直观暴力的解法了。
对于任一射线参数 $p$,都可以找到射线的 $z_p$,然后即可积分计算该射线所对应的 震中距 $X(p)$ 和走时 $T(p)$。
但是问题中要计算的是特定震中距 X0 的走时,那么就可以对射线参数进行遍历,每给 一个射线参数,就计算一个震中距 X(p),若 X(p)>X0,则把射线参数改大一些, 若 X(p)<X(0),则把射线参数改小一些。最终,总可以找到一个射线参数,使得 X(p) 和 X0 几乎相等。
这基本就是一个二分查找,实现起来也很简单。但此方法的问题在于,假定了 X(p) 是 p 的 单调递减函数,而真实地球模型中有低速层和高速不连续面,会出现三叉波和影区,不 符合单调递减函数的假设。在同一个震中距处可以有多个射线参数。
因而这里的思路仅适用于某些简单的震相,比如 P、PcP、PKiKP 之类。
tau(p)函数
定义 delay-time 函数 $\tau(p)$:
$$\tau(p) = T(p) - pX(p)$$
简单推导可知,tau 函数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:
$$\tau(p) = 2\int_0^{z_p} \eta dz$$
且其具有如下性质:
$$\frac{d\tau}{dp} = \frac{dT}{dp} - X(p) - p \frac{dX}{dp} = \frac{dT}{dX}\frac{dX}{dp} - X(p) - p \frac{dX}{dp} = -X(p)$$
由于 X(p) 是震中距,为非负值,因而,$d\tau/dp$ 是个非正值。即函数 $\tau(p)$ 的 斜率是非正值,因而 tau 函数是一个单调递减函数,即对任意一个射线参数 p,都有唯一的 tau。
theta(p,x) 函数
进一步定义 theta 函数:
$$\theta(p,x) = \tau(p) + px$$
再看看前面 tau 函数的定义:
$$T(p) = \tau(p) + pX(p)$$
theta(p,x) 和 T(p) 看上去很相似,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T(p) 是 p 的函数,而 theta 是 p 和 x 的函数。即在 T(p) 的定义中,X(p) 是射线 p 所对应的震中距,具有唯一或唯 N 个值; 而 theta 函数中,x 是一个任意的变量,理解这一点很重要。
theta 函数对 p 求偏导,可得:
$$\frac{\partial \theta}{\partial p} = \frac{d\tau}{dp} + x = x - X(p)$$
因而,若在某个 p0 处,有 theta 函数对 p 的偏导为零,则有 x=X(p0),进而有:
$$T(p_0) = \tau(p_0) + p_0 X(p_0) = \theta(p_0, X(p_0))$$
上面的公式表明:若某个 p0 处,theta 函数对 p 的偏导为零,则该射线参数 p0 所对应的 theta 值就是射线的走时 T(p0)。
下图是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(Chapman, 1978, GJI, Figure 12)。对于存在高速区的情况, 走时曲线中会出现三叉波,如左上图 T(X) 曲线所示。左下图中给出了 tau(p) 曲线,是一个 单调递减曲线。对于震中距 A、B、C、D,分别计算了其对应的 theta 曲线,如右边四张图所示。
- 对于震中距 A,从 theta 曲线中可以看出,该曲线有三个局部极值,因而在震中距 A 处, 有三条射线参数不同的射线,在不同的时间抵达震中距 A;
- 对于震中距 B,左边有一个明显的局部极值,右边有一小段,theta 曲线近似为平的, 这意味着,存在某段射线参数,其到震中距 B 的走时基本是一样的。这一点一般称为 caustic,在射线理论中,这里的振幅是无穷大的。
- 对于震中距 C,有一个局部极值点;
- 对于震中距 D,无局部极值点;
总之,对于特定震中距,计算出 theta 曲线后,从曲线中很容易看出在该震中距处有哪些 射线在何时到达,这也是 WKBJ 理论地震图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的一部分。
高级解法
有了上面的 theta 函数及其性质作为理论基础,就可以顺畅的解决上面的问题了。
基本步骤如下:
- 读取速度模型,计算得到慢度模型
- 对 p 做遍历,计算得到离散的 tau(p) 函数
- 计算特定震中距 X0 处的 theta(p,x),即 theta(p,X0),或表示为 theta(p)
- 寻找 theta(p) 对 p 的偏导为零的点,即 theta(p) 的局部极值点
- 每个极值点处射线参数 p0 即为符合要求的射线参数,而 theta(p0) 则为要计算的走时
其他细节
上面总结了计算走时的理论框架,实际数值计算时还甚至到更多的细节,具体参考 1983 那篇文章的后面部分。
- tau(p) 积分的计算
- 震源深度的处理
- 极值的寻找
- 震相名的解析
- …
参考文献
- Chapman, C. H. (1978). A new method for computing synthetic seismograms.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, 54(3), 481-518.
- Shearer, P. M. (2009). 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.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
- Buland, R., and Chapman, C. H. (1983). The computation of seismic travel times.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, 73(5), 1271-1302.
文章作者 SeisMan
上次更新 2015-05-02